兩棲類

百步蛇 | 布農族語 Havit


 

•學名:Deinagkistrodon acutus。

•別名:白花蛇百花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中華蝮、等。

•命名者:Schmidt, 1930。Ernst Karl Georg Schmidt(1897–1969)是德國動物學家,曾任職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機構。他曾研究過眾多爬蟲類,尤其是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毒蛇。

•分類:屬於蝰蛇科(Viperidae),百步蛇屬於竹絲蛇屬(Deinagkistrodon)。

•分布:百步蛇分布於中國大陸的華南地區、臺灣以及菲律賓等地區。

•棲息地:百步蛇喜歡生活在山區、林區、草原等地帶,活躍於海拔1,000公尺以下的區域。百步蛇是一種雜食性動物,以小型哺乳類、鳥類、兩棲類、爬行類、昆蟲、蜥蜴、青蛙等為食。

•特徵:成年的百步蛇能達91至121公分長,目前最長紀錄是154.5公分。牠們的頭部尖端呈突出狀,被形容為短小的鱗角,這枚鱗角根據各蛇體質之異而長度不一。百步蛇的頭部長有頰窩,即紅外線感受器。

紋理結構方面,百步蛇的身體多以灰色棕色為主要基調,再配合較淺色的呈三角形棕灰色紋案,深淺各異的三角紋錯落相繼,組成節理分明的軀體。[2]百步蛇具備大而長,且形狀倒鉤的管狀毒牙。

百步蛇身體細長,尾部細長而彎曲。身體有著特殊的白色斑點和暗色斑塊,並且身體有類似竹節的凹凸感。百步蛇的毒液強烈,可造成疼痛、發燒、出血、肌肉痙攣等反應。

•根據2023年最新的台灣保育類動物名錄,百步蛇被列為「受保育類-保育類」,也就是台灣的保育等級為二級,需要特別關注和保護。

 

【生物習性】

第II級保育類,臺灣六大毒蛇之一,相傳是被他咬了之後,走不到百步必會毒性蔓延全身,因此名為百步蛇。體色淺棕或是褐色,頭部為一致的黑褐色或是巧克力色,身體與尾巴色彩多樣,也許是深淺不一的暗灰、棕色或巧克力色,身體兩側佈有大型黑色三角形斑。

 

【百步蛇的復仇】

布農族語稱為「Havit」,相一布農族婦女為參加慶典的丈夫編織服飾,卻始終找不到靈感,一天看見小百步蛇美麗的花紋,便開口向母蛇借小蛇, 約定七日後歸還,婦人編織出的花紋實在太漂亮了,村子裡其他婦人們也都來借用小蛇,沒想到小蛇在爭搶的過程中被弄死了,母蛇相當憤怒,帶著蛇群攻擊布農族部落,造成雙方死傷慘重,後來人認錯道歉並與百步蛇相互立下和平約定,布農族世世代代不得殺害百步蛇,百步蛇亦不會亂咬布農族人,人蛇之間成為「Kaviaz」,意思是「朋友」。

 

【百步蛇的朋友】

從前一布農族婦女,背著孩子來到番薯地農種,番薯地旁有個陰涼山洞,她將孩子放在山洞中休息。中午婦女回山洞探望孩子時,發現孩子消失了,在四周尋覓無果後悲傷得癱倒在地時,發現地面有一小洞,裡面傳來她的嬰儿哭聲。婦女往洞裡一看,見到一條美麗的百步蛇,其花紋和上的花紋如出一。婦女對部落的人說,自己的孩子變成百步蛇。於是布農族人相互勸戒不可傷害百步蛇,因為他們切信百步蛇是由布農族內的孩子變化而來, 並且將百步蛇當作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