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眶蟾蜍 | 布農族語
學名: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
- 外觀:台灣黑眶蟾蜍的體型中等大小,通常身體上覆蓋淺色斑點,且有一對黑色斑點環繞眼睛周圍,因此得名“黑眶蟾蜍”。身體背部有明顯的褶皺紋路。腹部呈灰白色,也有淺色斑點。眼睛大,距離近,圓瞳,瞳孔縱向。雌蟾比雄蟾大,體長約5-7公分,雄蟾則約4-6公分。
- 棲息地:台灣黑眶蟾蜍分布於台灣本島及馬祖地區的低海拔山區、平地和農田。牠們主要棲息於草叢、灌叢和樹林下的石縫、落葉堆、草叢等處。
- 生活習性:台灣黑眶蟾蜍屬於夜行性動物,白天躲藏在地下或落葉堆中休息,夜晚才會出來覓食。牠們主要以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。在繁殖季節,雄性黑眶蟾蜍會鳴叫吸引雌性進行交配,產卵在水域或溼地。
- 保育狀態:台灣黑眶蟾蜍被列為台灣特有生物保育類野生動物,保育等級為近危。台灣黑眶蟾蜍的族群數量有下降的趨勢,主要原因是棲息地受到棲地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影響,以及過度捕撈和盜採。
- 台灣黑眶蟾蜍的叫聲是一種低沉的“呱呱”聲,類似於牠們在水中游泳時發出的聲音。雄性黑眶蟾蜍在繁殖季節時會發出叫聲,以吸引雌性前來交配。由於黑眶蟾蜍的叫聲較為低沉,因此在自然環境中比較不易被聽到,需要靠靠近牠們才能聽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