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山羌 | 布農族語 「Sakut」
學名: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
【生物習性】
臺灣分布的山羌為臺灣特有亞種,為臺灣最小的鹿科動物,生性膽怯,遇害會先靜止,躲藏後再迅速逃竄,其鳴聲宏亮有如狗般,所以又叫「吠鹿」,是獨居性動物,通常全日都會活動。為草食性動物,食物以植物的細葉幼芽及嫩草為主。雄羌跟雌羌在外型上略有不同:雄羌頭頂上會長角,兩眼之間有黑色斑紋,延伸到頭頂的角基部呈Y字形;雌羌的頭上則沒有角,額頭有盾牌形狀的黑色斑塊。
【文化意涵】
布農族傳說天上原有兩顆太陽,由於一個太陽被布農族人射傷成月亮,另一個太陽怕的不敢升空照耀大地,於是大地陷入一片漆黑,大家無法外出,生活非常的困苦,不得已一定要出門都必須先投擲石頭,由石頭落地的聲音判斷前方是路還是深淵。一位老婦人在大地陷入一片漆黑期間家裡的水全部用完了,不得已出門取水,在黑暗中沒看到在喝水的山羌,丟出去的石頭恰巧擊中它的頭部,山羌受不住疼痛,發出生氣的吼叫聲,這時躲藏的太陽竟被山羌的吼叫聲到跳回空中重新照耀大地,人們恢復正常的起居,但是山羌的額頭從此留下一個疤痕。布農語稱山羌為「Sakut」,所以水源頭叫「Sinsinsakut」,意思是山羌(Sakut)的地方(Sinsi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