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蟲類

長顎鬥蟋 | 布農族語 無


  • 學名:Velarifictorus aspersus (Walker, 1869)
  • 命名者:Francis Walker (1809-1874) 是一位英國昆蟲學家,他是十九世紀昆蟲學的領袖人物之一,曾經描述過很多種蟲類。Velarifictorus aspersus 這個物種的學名是由他所命名。
  • 物種分類:昆蟲門 → 半翅目 → 蟋蟀科 → 長顎鬥蟋屬
  • 分布國家:台灣、中國、日本、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地區
  • 棲息地:Velarifictorus aspersus 喜歡生活在竹林或草叢等植被茂密的環境中,常見於海拔 2000 公尺以下的山區。
  • 生物外表特徵:Velarifictorus aspersus 長約 20-30 毫米,呈淡褐色,身體表面有黑褐色斑點和網紋,前翅有明顯的斑紋。此外,Velarifictorus aspersus 還有長長的觸角和明顯的長顎。
  • 生物特性:Velarifictorus aspersus 屬於夜行性昆蟲,喜歡在夜間活動。牠們的叫聲聲音清晰、高亢,常常成為山林中的自然音樂。Velarifictorus aspersus 也是一種喜愛集體活動的昆蟲,常常群聚在一起。
  • 飲食習慣:Velarifictorus aspersus 主要以植物為食,吃竹子、草、葉子等。
  • 物種現存狀況:目前未列入任何保育等級,但是隨著人類活動和環境破壞,Velarifictorus aspersus 的族群數量有下降的趨勢。
  • 文化意涵:Velarifictorus aspersus 聲音清亮,是台灣常見的鄉野昆蟲,常被用來形容田園生活的美好。Velarifictorus aspersus 的叫聲也常常被作為台灣音樂的音效之一